形态描述
形态 (据西南亚种)
雄性成鸟:头和枕冠灰白色;上体背、肩和腰灰褐色;尾上覆羽灰棕色;飞羽和大覆羽黑色;初级飞羽外翈具金属蓝色光泽、羽端棕色,至最内侧飞羽及覆羽几为灰棕色;小翼羽白色或黑色;中央尾羽灰褐色,基部和羽干黑色,外侧尾羽黑色,具暗红棕色羽端。下体和翅下覆羽白色,喉和胸具白色轴纹,其余带浅棕黄色,胁和尾下覆羽较深;肛周棕色。
雌性成鸟:羽色与雄鸟相似。
虹膜灰白色;嘴基钴蓝、中部浅灰、端部橙黄色;脚红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43,45 196,196 18.3,— 103,103 69,70 26,25
♀♀(2) 46,47 197,198 18.4,— 102,103 70,71 26,28
雄性成鸟:头和枕冠灰白色;上体背、肩和腰灰褐色;尾上覆羽灰棕色;飞羽和大覆羽黑色;初级飞羽外翈具金属蓝色光泽、羽端棕色,至最内侧飞羽及覆羽几为灰棕色;小翼羽白色或黑色;中央尾羽灰褐色,基部和羽干黑色,外侧尾羽黑色,具暗红棕色羽端。下体和翅下覆羽白色,喉和胸具白色轴纹,其余带浅棕黄色,胁和尾下覆羽较深;肛周棕色。
雌性成鸟:羽色与雄鸟相似。
虹膜灰白色;嘴基钴蓝、中部浅灰、端部橙黄色;脚红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43,45 196,196 18.3,— 103,103 69,70 26,25
♀♀(2) 46,47 197,198 18.4,— 102,103 70,71 26,28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,头部、耳羽及喉灰白色;头顶黑褐具白色羽干纹;上体灰褐,下体棕黄色;外侧尾羽锈色,基部黑色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43,45 196,196 18.3,— 103,103 69,70 26,25
♀♀(2) 46,47 197,198 18.4,— 102,103 70,71 26,28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43,45 196,196 18.3,— 103,103 69,70 26,25
♀♀(2) 46,47 197,198 18.4,— 102,103 70,71 26,28
生物学
生态 成对栖息于河谷边木棉树上,或榕树上。剖检6—7月鸟胃,内容物有直翅目昆虫、甲虫及榕树果。每年4—7月繁殖;巢材由树枝、根茎和草丝;巢营在树干的洞内。每窝产卵3—5枚,卵为蓝绿色;卵的大小为23.8mm×18.2mm。雌雄亲鸟共同担任作巢、孵卵和育雏。
生境信息
生态 成对栖息于河谷边木棉树上,或榕树上。剖检6—7月鸟胃,内容物有直翅目昆虫、甲虫及榕树果。每年4—7月繁殖;巢材由树枝、根茎和草丝;巢营在树干的洞内。每窝产卵3—5枚,卵为蓝绿色;卵的大小为23.8mm×18.2mm。雌雄亲鸟共同担任作巢、孵卵和育雏。
繁殖特征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灰头椋鸟在我国原记录只有西南亚种S.m.nemoricolus,分布于云南、四川、广西等地,尔后,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采得标本为指名亚种 S.m. malabaricus。
亚种分化 灰头椋鸟计有3个亚种,中国有2个亚种。
亚种分化 灰头椋鸟计有3个亚种,中国有2个亚种。
检索表文本
亚种检索
头部灰色;腹苍白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西南亚种 S.m.nemoricolus
头部淡灰;腹部浅锈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S.m.malabaricus
头部灰色;腹苍白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西南亚种 S.m.nemoricolus
头部淡灰;腹部浅锈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S.m.malabaricus